>新闻展示>媒体互动
媒体互动
                                
苏州民进会员25人25幅作品参展中国美术馆“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
        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11月3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琪,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旭东,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省美协主席周京新,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亚平,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盛蕾,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月华,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徐明等嘉宾,以及美术界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特展学术研讨会也于开幕式当天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民进苏州市委会陆丽瑾、华军专程赴京表示祝贺。

开幕式现场
        这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作品164幅。分为三部分:一是古代作品,共 29组件,71幅,从故宫博物院借展,主要有“明四家”及吴门后学,董其昌及“四王”等文人画史主流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二是近现代作品,共18幅作品,主要展现苏州在近代绘画史转型方面具有开拓性与探索性的代表人物,诸如吴湖帆、颜文樑等人的精品,分别从中国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苏州国画院、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和私人收藏借展;三是当代作品,共75幅,包括历届全国美展获奖和入选作品的原作35幅,经过专家评审后入展作品40幅。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开幕式上致辞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在开幕式上致辞

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亚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盛蕾主持展览开幕式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协副主席、
苏州市美协主席徐惠泉介绍出席开幕式嘉宾

        明末以后,“吴门画派”的文脉一直延续。从董其昌开始,与明代“吴派”相衔接,创立了文人画新风的“松江派”。尔后,在属于苏松地区的太仓、常熟等地,形成了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画派,他们传董其昌和“松江派”衣钵,承正统派文人画传统,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趣味,追求文人画意韵。因传承侧重有别,王时敏、王原祁创“娄东派”,王鉴、王翚立“虞山派”,两派均代有传人。受清代皇室青睐,“四王”作为正宗、正统在清宫画院内传佈,宗学者也甚多,影响所及直至清末民初。


王时敏 山水轴



吴湖帆《云中山顶》1956年

        从1895年到1949年的晚清民国时期,苏州画家自由结社,先后成立了20多个画社、画会,为海派艺术的形成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更有大量苏州画家融入上海画界,延续“吴门画派”文人雅集的传统。 一方面,延续文人画传统的美术社团如怡园画集、桃坞画社、娑罗画社等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受西方美术影响,油画、粉画、水彩画等也逐渐生根开花。特别是1922年,颜文樑等紧随时代新风,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又成立美术馆,举办画赛会,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共同开辟了中国近现代西画教育和创作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绘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以自身的条件为依托,波浪起伏,变革演进。1960年苏州成立了张辛稼为馆长的苏州国画馆(后改为苏州国画院),在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国画建设中,苏州画家余彤甫、张晋、费新我、张辛稼、吴䍩木、许十明等脱颖而出。



张辛稼《奋翮凌云志》66×132.5cm

        改革开放给苏州画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油画、版画、粉画等各画种创作日趋繁荣而多元,老一辈焕发青春,中青年崭出新俊。张继馨、孙君良、周矩敏、徐恵泉等为代表的中国画创作,典雅的传统艺术文脉与鲜活的现代审美趣向相融,开拓出当代吴门花鸟、山水、人物的笔墨新境,吴门画派的艺术传统在苏州这片文艺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近年来,苏州的美术家们收获了“百家金陵”等众多国家级美术大奖,苏州美术界进入了人才辈出、佳作如潮、诸画种齐头并进、创作空前繁荣的大美术时代,苏州民进的画家们的表现尤为突出,共有25名苏州民进会员的25幅作品入选此次展览。
以下均为为苏州民进画家入选此次画展的作品:
谢孝思 《奇石独含千古秀春光先上万年枝》80×60cm



张继馨《霜叶红于二月花》120×240cm



余彤甫 《橘园丰收》156×83cm



陈旧村 《鱼》87.5×57cm



费新我 《向原始森林进军》97.5×47cm



张晋《香洲》96×59cm



吴䍩木《山山皆黛》68×110cm



余克危《白玫瑰》80×80cm



刘振夏   《阳澄湖畔牧鹅人》129.5×97cm



潘国光《巍巍太行映朝晖》138×69cm



李伯庆《春满枝头》180×200cm



顾荣元《洞庭晓雾》180×96cm



徐源绍《远香》180×90cm



谢友苏《金秋乐》68×136cm



周矩敏《游石湖》129×248cm



张天星《丝绸春秋》60×90cm



马路《隽永的人文精神-民国先生群像》172×120cm



姚新峰《又见江南雪》184×171cm



姚莨《温暖的阳光》135×174cm



张明《江南黄叶情》190×190cm



张建明《酣春》180×190cm



陈危冰《渔港春色》220×145cm



姜竹松《生态景象》109×79cm



孙宽《苏园六记》220×190cm



张迎春《二月江南》200×1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