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教育>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Education 江苏省首家乡镇私立美术馆
                                
从诗到词(二十)
从诗到词(二十)
作者:江南雨
整理:兰若 风竹秋韵

咱们现在接着讲白石的作品。下边说一首他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肥水东流无尽期”。肥水,指的是合肥的河流吧。它源源不断地流下去没有期限,比喻相思之情永远也不能断绝。“当初不合种相思”,不合,实际是正话反说,是太合了。就好比今天我们讲:我就不应该遇到你,其实不是不该遇到,而是太应该遇到了。可是即便遇到了又能怎么样呢?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语,也是一种决绝之语。“梦中未比丹青见”,因为题目是元夕有所梦,在这天晚上梦到了这个人,但是梦中的景象,往往是模模糊糊的,还不如你的画像清楚。“暗里忽惊山鸟啼”,在梦里那种幽暗的气氛里,忽然又被山鸟所惊醒。

下边他说,“春未绿,鬓先丝”,春天还没到来,鬓已先白了。鬓先丝,是一种秋天的感觉。也就是说人间的秋天还没有到,但我心里感觉已经到了。“人间别久不成悲”。分别太久了,这种相思之苦已经到了不可名状的地步,所以这叫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谁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呢,两处沉吟,你思念我我思念你,各自知道。红莲夜,指正月十五,那时候要做一些花灯,而且很多都是以莲花的形象来做灯,也暗扣题目的元夕。

这是一首相思之词。也就是说当初在肥水这个地方,作者和某个女子有一段爱情经历,后来再到这个地方时,这个人已经音讯皆无,找不到了。在宋人中,像清真、秦观、白石,都有很多这样的爱情故事吧。在他们的词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他们的经历,再加上自己的才学,所以这样的词旷世名篇很多,像这首鹧鸪天,就是其中的一个。关于白石与合肥女子这个爱情故事,在白石的词里经常见到。据说白石大概三十多岁前后,在合肥那段时间,有姐妹两个都和他关系很好。他前边还有一首鹧鸪天,叫正月十一日观灯,里边大概也讲到那么一点,比如说“少年情事老来悲”那一句,人们怀疑跟这首鹧鸪天怀的是同一个人,大家可以回去参照着看。 

下面我们看他的一首踏莎行。这又是一首记梦的词。
踏莎行•丁末元年记金陵江上感梦而作(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首词是一个记梦词。上片说“燕燕轻盈,莺莺娇软”。这是写两个女子,体态轻盈又非常娇媚,燕燕莺莺这样的词是有来历的,过去那燕燕莺莺。其实都是一些妓女小妾的呢称。在这里它就是一种代称。不一定他的身边也有莺莺燕燕。是一种虚指,是个代称。就像后来很多人写的萧娘,秋娘,梅娘,檀郎等,一般情况下什么什么郎就是指男人,什么什么娘就是女子。这种称谓在古人词里经常见到。

前两句都是描写非常娇小玲珑、可爱的女子形象。“分明又向华胥见”,这句话,交代了两个意思,第一“又向”,说明过去是在一起的,现在见不到了,只能是又向华胥见了。华胥就是梦境,这里扣题。又,是个关键词,说明是再一次的意思。“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站在女子的角度去写的,燕燕莺莺她们在梦里又和那个男子相见了,夜长争得薄情知?这样的长夜,即使见到了,你怎么能够知道我的相思深重呢?“春初早被相思染”,春天是相思的季节,但是现在春初就早被春情染了,表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相思之苦。后边是站在男人的角度去写,说“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分别之后这个女子可能还给这个男人写了很多书信,分别时候还忙着为将要远行的这个人去缝补衣裳等等。这两件事都是男人永远不能忘怀的。“离魂暗逐郎行远”。后边这句话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一层。所谓暗逐,就是暗中追逐着走了的这个人,就是你走到哪里我的心思就追逐到哪里。不一定真的有灵魂追逐着,但这个男人不知。因为是记梦,所以这种情节是在虚实之间,你说他没有吧,他好象是有,梦里那确实遇到了。结尾两句写得非常真挚动人,他是假设这个充满了感情的灵魂,追着这个男人来了,但是到了天亮的时候,或在梦醒的时候她还要回去,回到那人的身上。于是它就假设这个离魂,在天将要亮的时候回去,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他说“淮南皓月冷千山”,凄冷的月光照着千山万水,这个孤零零的离魂自己回去,“冥冥归去无人管”。很孤独,很凄苦。所以这两句又是这首名篇中的佳句,悲苦之极,情绪饱满之极,也感人之极。我们可以把这首踏莎行和秦观的踏莎行去比一比,他们各有各的特点。都是非常动人的千古名篇。

然后我们再看他的一首浣溪沙,这首浣溪沙写的也很有特色。
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姜夔)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推想应该是作者本人,意思就是辛亥正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从合肥出发,去哪他没有说。这是白石与合肥女子的最后之别,也是生死之别,因为这次分别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也正因为没有再见到,这种旷古相思才造就那么多千古名篇,我们刚才说的那首鹧鸪天,就是写这两个合肥女子的,后来还有很多长篇,尤其那首著名的琵琶仙中,桃根桃叶也是写这两个女子的。现在我们简单说一说这首浣溪沙。

“钗燕笼云晚不忺”。钗燕,是头饰,云,鬓云,指头发。和“小山重叠金明灭”里面的“小山”是一样的。钗燕挽着头发,晚不忺,晚上已经让人不高兴,心境非常不好,为什么呢?情郎要离开。“拟将裙带系郎船”。打算用自己的裙带把情郎的船系住,不让他走,裙带当然系不住船,这是无理之妙,表达了难于割舍的这种感情。“别离滋味又今年”。意思是以前就有过这种别离滋味,今年又要别离了,这种滋味很苦。过去的人和我们今天不一样,过去一别,再见一次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或者一辈子都见不到了,所以那种别离的滋味,我们今天的人真得很难去感受。书上说上片是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写她的这种情怀,下片是从一个男子的角度,说“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我”作为一个男人要求功名,要做事业,不可能长期守在你的身边,就像杨柳一样夜间那么寒冷还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风急,它不能够安歇在一起,你想安稳也不能。但是下边还是要说,“些儿闲事莫萦牵”。意思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别当回事,我们很快就又要见面了。这是一种安慰的话,可能作者想着将来很快还能再见面,谁知这一辈子就搭进去了。这首词的语言比较直接,没有太深的意思。第一,它是实写,就是眼前景,眼前的情。第二,它在艺术特点上写得比较真实感人,那种情绪很真,就象发生在眼前一样。他也不同于我们原来所说的花间词那种,花间词往往是以描写那种场景为乐。而后面我们讲的这些词,都往往与自己的身世或作者的亲身经历相关,它们有着本质不同。

我们最后再讲他的另外一首小令淡黄柳。
淡黄柳•空城晓角(姜夔)
词的前面有个小序如下: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然后正文。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有池塘自碧。

这首淡黄柳可能是白石的自度曲,因为他说因度此阕,是自己创了这个调子,而不是填词,白石道人是有名的音乐大家,他自己作了很多自度曲,后人都以为标榜。这首淡黄柳是他小令里的名篇,题目中他说了,“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淡黄柳也就是鹅黄之柳,初春之柳,所以词牌也以淡黄柳为名。这首小令的特点第一是用入声调,还不是一般的仄声调,它表现的这种情绪,和前边我们学过的小令都不相同,它是自己独特的一种情绪,我们读的时候就能够感觉出来。

我曾经听晦窗先生读过这首词,他读的好象是“空城晓角(gao),吹入垂杨陌”。“角”读成告,“看尽鹅黄嫩绿”,“绿”读(lu)。“小桥宅”的“宅”今天都读宅(zhai)。过去这里大概读(zhe)。很可惜,这样的音我们没有办法去查得很清楚。古人的音尤其是夹带自己方言读出来的的词,它的押韵可能是很清晰的,但是我们今天读不出这个音来,只能大致去模仿、去体会、去感觉。
这首词主要的特点在于那种急切的音韵转折,这个特点非常的明显。“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这样的情绪还是比较缓慢的。“马上单衣寒恻恻”。这样的春初,空气当中还是那种寒飕飕的感觉。更主要的是心情的孤冷寂寞。“看尽鹅黄嫩绿”,正合他题目里的“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就是扣这句话。“都是江南旧相识”。这一切是看惯了,说明作者当时在这一带滞留了很久。点明过去来过,今天又重来。上片营造了一种沉寂孤冷的气氛。

下片“正岑寂”,三个字,把上片概括起来了,然后转入下面内容。“明朝又寒食”。明朝又到了寒食节。寒食节,是一种引人感怀的节日。再加上这样一种天气,这样一种心境。“强携酒、小桥宅”,小桥,我们可以理解为小的桥,其实暗中扣了人名在里边。就是大乔小乔。三国时候的大乔小乔是去掉木字边的,这里用小桥是谐音,有小乔就会有大乔,大乔小乔是姐妹花,于是后来的读者和研究者推测小乔可能就是合肥姐妹花中的一个,本来是去见他的情人,应该高兴才对。可能生活中有某种不如意,心情落寞。所以才强携酒。勉强自己故作欢颜,然后来和这个旧相识约会。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后边一句非常好!“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的是什么?是梨花,梨花是白色的,甚至有点凄冷惨白,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但是他还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梨花落尽了,其实春天还正浓的时候,即使春天将尽,也离秋还远呢,这不是大自然的季节,而是自己心情的某种季节,所以说怕梨花落尽成秋色,这样的语言非常幽婉细腻,作者这种细腻的情怀,是很难用语言来道的。下边用了一个假设,说“燕燕飞来”,燕燕就是指春天的燕子,它飞来了,“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春天的影子,惟有池塘里的水在杂草的映照下成了绿色。其实不是没有春天,梨花落了正是春光大好的时候,只是他心里没有春天。所以他怕梨花落尽就没有了春色只剩下那点绿色的水了。

这首词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押的是入声韵。如:“陌、恻、识、寂、食、宅、色、碧”,另外:不是韵脚的地方,也是入声韵。如:“角、绿”。也就是说这里边入声很多,用韵的地方是入声,不用韵的地方也有很多入声。另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下片这种短句的强烈变化。比如:“正岑寂”,是仄平仄,明朝,两个字是平声。然后紧跟着“又寒食”,是仄平仄。“强携酒”,是仄平仄,“小桥宅”,是仄平仄。这个地方连续用了四个仄平仄,音节极拗。这就和我们过去照律句格式走的的那些小令完全不一样。它是典型的拗了又拗。如果唱起来,就是那种比较急促、幽怨十足的味道,表达一种伤感的情绪。你作的时候,别的地方你可以稍微放宽,但这四个仄平仄,是一定不能变的。一字都不能变,否则的话就不是这个词牌了。有些人不懂,到处都能变,还说不以律伤意,这是胡说八道。词本身就是音乐,你的字眼配不上节奏,读起来一定是不对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那么结尾一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凄美。我们还可以查到另外两首淡黄柳,它的结尾比较飘逸。但还是白石词的那种清空骚雅。如果你写淡黄柳,就只能以白石为尊,照着他的路子一步一趋,他叫劲的地方你也要叫劲,他美的地方你要美,否则的话就不合体,这个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如果你正常的语言都把握不了,那么像这种语言你就更难把握。

我们之所以讲这首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它与前边讲的那些小令都不一样。第二个原因,就是词一开始是平调的,或者是转韵的,或者是仄调的,它的句子标准的律句比较多,是以标准的律句为基础的。但是这个淡黄柳,就打破了这个规律,故意安排了那么多的拗句。今后我们讲长调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如白石的自度曲、暗香、疏影等,那些词里面拗句非常多,都是故意作的拗句。词牌就是那个特点,你绝对不能把它变成流畅的。还有比如石州慢,拗句也很多,这就是它的特点。后边很多这种词,包括清真、白石的一些词,还有像东风第一枝那样的词,里边都有很多拗句,现在做一个准备,找一点感觉,今后遇到那样的长调就不陌生了。

讲完这首词,白石就讲完了。还有许多其他的小令,比如李清照的一些小令都是非常好的,但是限于时间的关系不再一一地去讲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建议大家把这部书中所有的小令,都认真看一遍,读懂了之后,再选择你喜欢的细加研究,我的这二十讲,按词史的过程,从词的初始,一直到小令的最后高峰,也按着章法结构、艺术特色、题材、内容、手段、等等,简单地串了一下,这种串比较松也比较浅,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种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你在看书的时候,大致应该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算是看明白了。然后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去学,这就是个标杆,最起码不能低于我这个要求,否则你很难学到东西。我反复强调,大家要多读书,要好好读古人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去读,一句一句去读,要用心读,用心体会,一篇一篇把它串在一起,然后篇与篇再去比较,这样你就有所悟。还是那句话,你功夫下到了,才能有成果,功夫不下到,那说什么都白搭。

咱们课讲到这里,小令的讲解就告一段落了。下一步就是祝大家今后能够学有所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