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教育>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Education 江苏省首家乡镇私立美术馆
                                
从诗到词(十七)
从诗到词(十七)
作者:江南雨

整理:兰若 风竹秋韵
我们现在开始讲辛弃疾的词,先看他的一首鹧鸪天。前边我们讲了很多鹧鸪天,都是所谓婉约风格的,这一首,有人说他是豪放风格的,我们先不管他是什么风格,但它确实有些不同。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辛弃疾与晏小山、秦观他们确实有所不同,他的词读起来,带有一点慷慨激越的味道。鹅湖旅游回来,生了一场病,病好了以后就作了这么一首词。“枕簟溪堂冷欲秋”,枕簟,枕是枕头,簟是竹凉席,溪堂,大概是自己书堂或者画堂,它在溪水边。冷欲秋,就是将到秋天,还没有完全到秋天。为什么是冷欲秋呢?他感觉到很凉爽,但是又觉得有些寒意。

“断云依水晚来收”。断云,就是被风吹断的云,片云。依水,傍着水面,傍水的断云慢慢地消散了。这是眼前景。“红莲相倚浑如醉”,红莲是前边我们讲过的莲花,浑如醉,就像是醉了一样。白鸟无言定自愁。白鸟对红莲,相依对无言,相依是互相依靠或依赖。浑如醉对定自愁,对仗很工整。

下片说“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这里连续用了几个典。书咄咄,咄咄书空,意思就是怪事啊怪事啊,且休休,停止吧停止吧。一丘一壑句意思就是美呀美呀,即闲适之意。这里用典代事,把古人的一些事引到这里来,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咄咄怪事”,这里的山水也是很美的啊。这是自己劝慰自己的话。“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因为是病起作,心情不好,身体也不好,上楼的劲头都没有了,这里又化用了前人的句子。

我们从这首词里可以体会什么呢?一方面可以结合辛弃疾的生平来理解,他是主战派,但是拗不过皇上和那些主降派、主和派,空有满腹学问和治国安帮之策,但是无所用,所以总觉得心情比较疲惫、无可奈何。他就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幽幽的暗暗的情绪,用词来表达。我们通过这首词,再去和唐诗比,再去和晏小山、秦观他们的鹧鸪天、浣溪沙去比,他既不同于那两位的词,也不同于唐诗,那么他和那两位的词在什么地方更近,和唐诗什么地方更远,这就是需要我们仔细体会的。

我们再看一首菩萨蛮,这首菩萨蛮又是他和前人不同的一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菩萨蛮写的也是一种很幽暗很郁闷的心情。他和前边那首词有相似之处,有很深的联系。他路经造口,在悬崖上或者路边的什么地方,写了这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起句交代地点。然后顺着水来说,“中间多少行人泪”。为什么说行人泪?行人都是一些无家可归之人,因为国家打了败仗,北宋灭亡了,很多北宋臣民就逃亡到南宋,所以路上有很多逃难之人,他说这些水都是行人的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西北望长安,为啥望长安呢?这是个方向。其实暗含的是希望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但是“可怜无数山”。可惜中间有无数的青山挡着,“我”望不到长安,反过来那皇帝也看不到“我”,想不到“我”。言外之意我一生报复不可能也无办法施展。然后接着他又说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里有很多言外之意,比如说时间,世事,这都是遮不住的,包括“我”的某种心情和某种志向,似乎还有一点希望在。可是“江晚正愁余”,在江边这个晚上,我还是那样的忧愁。“山深闻鹧鸪”。山很深,鹧鸪声更增添了旅途且是郁郁不得志之人深深的愁怨。

这里同样需要把握一点,可怜无数山,它是仄平平仄平,山深闻鹧鸪,是平平平仄平,这些地方就显示了作者的当行本色。苏东坡尽管才气很大,但他的很多词很多地方不是当行本色。辛弃疾完全不同于苏东坡,很多细节上都是当行本色。我们看多了就能够发现这一点。

我们再看他另外一首菩萨蛮。这是一首赠人词。赠人的词,大体上要说一些好话,奉承话。我们看他是怎么做的,从这首词里我们体会一下作法。什么叫作法?就是我们做诗做词的方法。也就是说你从哪一角度思考,怎么来下笔,到底要写什么内容。我们从古人的例子中可以学到很多的方法。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远远的山就像万马一样奔腾过来了,其实山在那里是不动的,但是在他眼里就是动的,为什么要过来呢?是因为欲共高人语,这个高人不是我,是谁呢?是叶丞相。赠人词嘛,要给对方拍拍马屁。这个马屁拍了之后得让人舒服。今天某些人写歌颂也好写马屁诗也好,都是直白的,没有一点含蓄,人读了只能觉得恶心。他下边又说“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这两句又转回去了,为什么不来呢?因为实际上根本来不了,这里暗含着某些事情,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暗中带了无奈。

下片他又说“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人都说愁多了,就会生白发。实际上就是因为壮志难酬,所以才愁,因愁生白发。话说到这里这个“愁”字不说了,转过来从另一个角度去讲了。他说“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你看那沙鸥全身都是白的,它不是比我还愁吗?把一种非常沉郁、非常郁闷的情绪,用一种近乎于调侃的语言道来。但这种笑的背后是流泪的,这叫以乐写愁,愁更深一层。这是一种手段。

前面我们讲了贺铸青玉案。再来看一个辛弃疾的青玉案,这首我们点几句就可以了。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被王国维比喻为人生境界的第三层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怎么叫最高境界呢?你看他“众里寻他千百度”,久久寻觅而不得,突然间一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一个不太显眼的、灯火不太明亮的地方,突然间找到了。比如我们讲了这么多、这么长时间的词,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学词的过程,大体上也是这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是一种苦苦追寻之前的一个过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带有一点迷茫,不知所终。等到你入了门以后,发觉这个东西真好,于是就爱上它了,就放不下手了,于是天天想着它,跟着了魔一样。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到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揣摩之后,你突然间明白了,奥,原来词是这么回事。这就是“蓦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学词的三个阶段,这首词的其他内容,咱们就不去细说它了。

今后我们讲辛弃疾的词的时候,会讲他大量的长调,那种带有沉郁、雄奇、旷达的词。他的小令和他的长调有很大的不同,我给大家又找了几首。我们来看这一首阮郎归。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题目的意思就是在耒阳道上,遇到了张处父这个人,他刚辞官不做,于是为他作了这么一首词。上片很简单,先写一个相会的场景,在什么地方相逢?他说“山前灯火欲黄昏”,这个时候太阳落山了,山前村庄里人家已经点起灯火。“山头来去云”,就是白云飘来飘去。然后是“鹧鸪声里数家村”,耳畔听着鹧鸪声,眼前是零零落落几个小村庄。就在这个潇湘之地,我遇到了这位故人张处父。这个故人不是一般的故人,是一个自己很欣赏的故人,而且还是因为他推官回归故里的时候碰到了,那么多少种感慨,就融在这几句词里。

上片写相遇的场景,下片他就作一个回忆:过去是“挥羽扇,整纶巾”。羽扇纶巾,从苏轼写周公瑾的句子里化过来,说明这个张处父少年的时候像周公瑾一样风流潇洒。“少年鞍马尘”。曾经经历过那样的鞍马征尘劳顿,但是成就如何呢?不说了,结果如何呢?也不说了。他只说“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现在人老了,一身憔悴。儒冠是什么?文官,这种文人去从政的话是不行的,于是前途就被耽误了。这句话里边其实暗含着许多的感慨。因为人有怨,第一不能怨天,第二不能怨皇上。那怎么办?只能怨那些可以怨的。也就是说这个牢骚要发的有度,不能随便乱发。

我们前边讲过其他人的清平乐,我们再看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它是一种农家乐的典型景象。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句子非常通俗易懂,我们体会两点。一是这种风格的词,很娴静、很安适,它和前边我们读的那几首词味道全然不同。另外,辛弃疾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首词来,这就还是文人那种习惯吧。既然壮志未酬,干脆就隐居,就回家去过那种闲适的生活。当作无可奈何之后的另一类高尚的追求,这是古时候文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再看一首他的鹧鸪天。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鹧鸪天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与刚才那首清平乐看上去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前两句“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些读(XIA),现在普通话里读些(XIE),那就不押韵了。包括下边的“路横斜”的“斜”,“斜日寒林”的“斜”,都读霞(XIA),在诗里都是六麻韵。过去它是押韵的,今天我们读来不押韵,为了好听干脆我们就用它押韵的声音去读。这两句说陌上桑树的叶子刚生出嫩芽来,东邻的蚕种已生出一点点,生些,生出一些些的意思。“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平冈对斜日,细草对寒林,鸣黄犊对点暮鸦,对仗非常工稳。

下片两句一样也很工整。“山远近,路横斜”,山有远有近,路有横的也有斜的。“青旗沽酒有人家”。青旗,就是酒幌子。沽酒的人家,上面挂着酒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中桃李代表什么呢?字面上看就是城中那些害怕风雨的桃树和李树和那些春花,所以它们愁风雨。其实暗中点什么?点的是那些像桃李一样的人:你们离开那种高贵的生活环境就活不下去了,但我无所谓,你让我打仗我能打仗,你让我当官我能当官,你不用我,我回家务农,照样活得比你们潇洒。那么春在哪儿呢?春在溪头荠菜花。我们看这两个字,一个是“在”,一个是有人家的“有”,包括生些的“些”这样的字,用得非常自然朴素。也很典型。如果在诗里,有人家的“有”,春在溪头的“在”,这样的动词,就很有可能要仔细地练一练,找一两个有力量有深度的。在词里就不需要练,就用一些很自然的字。也就是说诗中未必好的字放在词中可能正合适,在词里特别好的字你拿到诗里,可能就不得体,这一点要仔细体会。

辛弃疾还有另外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非常的美。我们来看一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上来用两个对仗的六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心情多愉悦多舒畅啊,如今我们很难听到蛙声了,听到蛙声简直是就像到了神仙世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句子,非常朴素自然,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松松垮垮,但是特别有味道。它绝不像诗一样,庄庄重重的站在那里,不怒自威。它很潇洒。“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个西江月也是一种谐韵加转韵的词。就是说它的平声韵和仄声韵,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互相谐的,像菩萨蛮里面两个平声韵和两个仄声韵离的越远越好,而这里它是谐着来的,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平声和仄声交替。填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地方。

很多人写西江月,往往写得比较油滑。其实是不对的。我们看辛弃疾的西江月一点都不油滑,它很庄重,自然朴素。那么油滑是从哪来的呢?可能来源于古小说,那些小说家毕竟不是词家,他为了给小说串引子,就用了一些近似打油的语言。上来就是有诗为证或者有词为证。其实他们的诗和词都不是什么太好的诗词,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已,多是一些街头巷尾的比较油滑的语言。应该这么说,诗也好词也好,正格都不谐谑,油滑的东西往往都在偏格里。偶然有点技巧有点趣味是可以的,但是要雅趣、天趣、真趣,不能俗趣、恶趣。这一点要注意。我们再看一首他的丑奴儿。
丑奴儿(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句子其实很简单。少年的时候不知愁,有一点事儿就变成了天大的事儿。等老了之后,经历了之后,也就沉得住气了,天大的事儿也就变成很小的事儿。还可以做另外的理解,人越是没有学问越酸,酸得满天下都是他的味。一旦这个人真的有学问,反而不说了,不需要卖弄了。很多事情都是一个道理。在你不明白的时候,你觉得你怎么那么明白,而真正明白了之后,你才发现其实这个道理太深刻了,简直不能说,说不出来了,你一说就错。这又是一种理解。这个词表面上看起来很浅,但细琢磨,越琢磨越有味道。这就是深,含蓄,隽永。为什么说它深,因为不是就那一层,它有好多层,还有很多分支。含蓄,就是它不直白,但是你读的时候读明白了吗,你肯定读明白了,但是你读明白了但又说不清楚,它就一层又一层,这叫复义。这样才能经琢磨。诗也好词也好,要注意让它含蓄深刻,而不能就那么一点儿。

辛弃疾也和苏东坡一样是大才,各种各样的风格他也都能试。我们再看这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破阵子辛弃疾•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一首这种劲头,又是在前边的词里很难见到的。这个人可能是要出征,临走的时候为他赋一首慷慨激昂的词。

另外词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反复跌宕,不能一气呵成,要多绕几个弯。但这首词是壮词,不容易绕弯。但是高手就是高手,他照样要绕弯。我们稍微细致地体会一下。

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个味道不用说了,就像行云流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大将军上战场之前的那种威风,那种阵势。然后下片,上战场以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指宝马,据说刘备骑的那匹马就叫的卢,这个马不一定是那个的卢,就是代表宝马。他骑着宝马跑得飞快。拉出的弓箭弦声一响就像霹雳一样。那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又有那么大的声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那还不容易吗?可最后一句喀嚓转回来了,“可怜白发生”!为什么可怜白发生!人老了,却没建成功业,前面那些东西都是梦,根本没做成。至于原因,不言而喻。这就是一种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