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教育>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Education 江苏省首家乡镇私立美术馆
                                
从诗到词(十四)

从诗到词(十四)

作者:江南雨 * 整理:兰若 风竹秋韵



今天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开始讲苏东坡。先看苏东坡的这首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西江月(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这个牌子也是换韵的,不仅换韵,而且同一部的平仄韵互相交替着用。这种结构的韵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过去讲的那些词,都是一个音跳荡一下。这里它变了一下,两个平声韵后边跟一个仄声韵。这种结构就比较大气一点,或者是激昂一点。

我们首先从内容上简单说一下。“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这是一个交代,说他这是第三次到平山堂。平山堂当时是欧阳修创建的,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他跟着欧阳修一起学了十五六年的诗词歌赋。那么他第三次过平山堂,不由得怀念这位老仙翁。两句话十几年的时空就过来了。“十年不见老仙翁”,这十年是个虚数,不一定是整十年,可以多几年可以少几年,意思是和欧阳修分别有十年了,现在能见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壁上龙蛇飞动”。在平山堂的墙壁上,还有老仙翁留下的墨宝,见字如见人。

下片由字就转到了文章。所以说“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这两句转得好!紧跟着讲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的变化,于是他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意思是已经过去了的日子,转过来一看,全是空的,但是还没过去的时候,也就是没转头的时候,人在其间的时候,就像人在梦中一样不能醒。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我们主要看它的风格。这首词的用语,不象前边那些人那样细腻文雅,他有一种豪放、疏旷的美。“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语言文字很跳荡,有一种旷达的感觉。他的这种写法与我们前边读过的那些小令,在风格上就有明显不同。这个风格,这种语言文字的行文方式,再与西江月这种换韵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给我们的感觉和以前就大不相同了。

人们一般都把苏轼叫做豪放派的代表,其实苏轼的词真正能称得上豪放的并不多,大概三分之一都不到,更多的是婉约沉郁的风格。下边我们看他的另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我们来体会一下这首词它有什么特点。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我们先看它的大致意思。“夜饮东坡醒复醉”,就是东坡夜饮醒复醉,这里倒装了一下。醒字读兴,喝醉了,迷盹一会酒醒了,再接着喝,沉醉在酒盏之中。“归来仿佛三更”。回来的时候大约三更了,“家童鼻息已雷鸣”。家童已经先睡着了。这说明主仆之间的关系肯定很好,主人没回来他敢先睡着了。“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敲门敲不开了,于是倚杖听江声。其实这就是生活当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词人的神经往往是很敏感的,就这么一点小事,他后边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感慨。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经常觉得这个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我主宰不了我自己的命运。既然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那一切都是虚妄的,人活在世上,还要一天到晚的营营苟苟干什么呢?我什么时候能放下、忘却这些营营苟苟的事情呢?由上片那么一个小插曲,引出下片这么一个大感慨来。

下边转一句,由议论转到景色上去,“夜阑风静縠纹平”。夜快要结束了,这叫阑。风静,风停了下来,江面的波纹很平,这个景象起什么作用呢?人在深思熟虑之后,而且似乎是想明白了、悟到人生真谛的时候,心里就没有那么大的波浪了。这个景和他当时平和的心境非常吻合。最后两句以感慨来结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我”甚至都想,干脆离开这个繁杂人世,离开眼前这个有争斗的环境,到世外桃源里去。这当然是个理想,实际上做不到。这首词当时流传很广,据说他这首词写完之后,皇帝看到还真吓了一跳,还派人打听,这个苏东坡真得想辞官不干了吗?

我们前边讲过,临江仙上下各三拍。这一首的意思我们大概串了一下,章法结构一看就明白。它的特点就是带有一点粗犷豪放,同时还带有一点沉郁婉约。它的风格是融合的,既不是传统的婉约,也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豪放,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临江仙到了苏轼这里,文字的风格、词的风格又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这两首词就能体会到。大家回去之后可以看看另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那首更体现了苏轼的本色。在小令里,他用那种语调,那种语气,有一种天生的胸襟阔大的豪放,是另外一种美。

我们再看一首苏东坡的《望江南》。
望江南(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前边我们讲了两首双调忆江南,或者叫做望江南。这首也是双调。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一首呢,因为它和我们前边讲过的那两首又不一样了。记得我们讲第一首望江南,是纯咏物词,第二首在内容上、在思想感情或者是它的内涵上,又深了一层,不是纯咏物词了。我们再看这首词,试着寻找它们的轨迹和脉络。通过这三首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慢慢地领会词的发展过程和脉络,词人的眼光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那么这句“春未老”,说什么?就是说春天还没到结束的时候。“风细柳斜斜”。这是写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这两句非常疏荡美丽,但是它不对仗,苏轼的词有一个特点,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粗豪疏荡。粗,就是比一般的婉约词显得粗一些,加上开始的时候对仗与不对仗,往往没有规矩,规矩是后来才形成的。所以这两句它没有对仗,但是语言写得很美丽。“烟雨暗千家”。这个境界很阔大。我们可以想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种阔大、空濛的美丽,这个“烟雨暗千家”,也是一种阔大、朦胧的美丽。李白也好,苏东坡也好,他们有这种天生的狂放不羁的才气,这是他们的特点。在这样一首小词里,随便一下笔,就给人那种感觉。

那么下片,“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咨嗟,就是产生某些感慨,“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一联是对仗的,而且对得非常工稳,说明什么?说明苏轼粗确是有他粗的时候,他想细的时候也能细,是他的风格使然,而不是做不到。我们今天有些人,写的东西不够细,很粗糙,你不能说他,你一说他,他就说李白怎么样,苏轼怎么样。他就不想想,苏轼确实有粗的时候,但他细的时候你比得了吗?人家是有能力,因为自己的风格所致,不想那么做,而今天你是没有能力乱做,这是完全不同的。“诗酒趁年华”。这是千古名句了,我们不用多讲。这首词我们点到为止。你们回去把这三首词放在一起,仔细分析下各自是怎么样的特点,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再写的时候该怎么下笔,至少要做到什么程度你自然就明白了。

我们下边讲一首苏东坡的名作卜算子(黄洲定慧院寓居作)。我们知道苏东坡是被贬到黄洲的,那是他人生不如意的一个阶段,大致可以想见他当时的那种心境,有些晦暗。我们以他当时的这种心境来体会一下这首词的特点。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小令词里的千古名篇,是代表作之一。而且完全是婉约词的作法。“缺月”,说明月已经不是最圆的时候,“缺月挂疏桐”,月亮在桐树的树尖上,好象是挂在那里一样。“漏断人初静”,“漏”指过去计时用的铜壶沙漏,“漏断”说明漏沙已经流净了,连漏声都没有了。“人初静”,人已经安静下来了,这两句缔造了非常幽寂孤独的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气氛定下来了,那么情绪已经很清晰了。该是什么情绪他没有说,下边就转开了,“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见,就是没人见,意思是人们都去睡觉了,没人知道我一个人在这来回溜达。“缥缈孤鸿影”。就像一个飘飘渺渺的孤独的鸿雁一样。下边还没有直接说心境。紧跟着他又说,“惊起却回头”,这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到底是真的有一只孤鸿被人惊起来,然后我回头或者它回头?或者自己真像孤鸿一样,被惊起来了然后回头看一看?这个“回头”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回忆,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说不清楚,我们看他下面又怎么说。“有恨无人省”。恨是什么?古人的恨,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愤恨,它是怨,因为过去做臣子的对上级,对皇上是不敢去恨的,就是怨而已。不象今天,动不动谁都敢骂谁都敢恨。古人活得战战兢兢,总有很多东西制约他,有礼节,还得有节制。“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一个人,他就象一只飘渺孤鸿一样,他“拣尽寒枝不肯栖”,为什么?因为落在哪里栖在哪里都不安定,前途未卜。“寂寞沙洲冷”,就是整个环境。表面上就是那个孤鸿想要栖的环境,其实还是暗写自己生存的环境,那是一种幽寂、冷僻、没有希望的,或者让人不能心安的这样一种环境,那么他写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他自己那时候的人生际遇。我们前面也讲过卜算子,很简单的八句。他把当时的心境,用一种半是比喻半是双关半是拟人这样一种复杂的笔调,虚虚实实合在一起就全部道尽了。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我在读这首词的时候,真的一种有泪欲下的感觉。

这个词是传统意义上婉约词的写法,但是话说回来,苏轼就是苏轼,他有他的特点。他和真正的那些婉约派的大家确实还有不同,就说这个“人”字吧,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首先一点可以肯定,这三个“人”不是刻意重复,而是他不避重复。为什么不避呢?他粗惯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规矩。我个人认为这些地方不是大毛病,但至少是白璧微瑕,留了一点遗憾。这个遗憾放在别人身上不会留,但是放在苏轼身上,就不奇怪了。象这样的字,如果能够避开一点增加一点其他的东西,应该会更好些,因为一共四十多字,这样多少有一点浪费。

我们下边讲苏轼的另外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的一生也是复杂的一生、动荡不安的一生,但也是让人很艳羡很幸福的一生。他有妻有妾,而且他最喜欢的这个朝云,据说和他是非常地知音,这也很难得。这首悼亡词就是写她的,叫“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这个人已经去世有十年了。十年,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不能见面,两个世界里都是茫茫的。“不思量,自难忘”。不去想但也永远忘不掉,这是一种刻骨的深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离死去这个人的孤坟,有千里之远,为什么呢?因为人生动荡不安,今天被贬到这,明天被贬到那,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死去的人,她的凄凉没有地方说;我活着的人,我的凄凉也没地方说,因为不在同一个世界,没有办法交流。“纵使相逢应不识”,即使相逢可能也不会认识我了,为什么呢?我已经“尘满面,鬓如霜”。尘满面,说明境况非常不好,到处漂泊。鬓如霜,说明我已经早早衰老了,两鬓如霜。因为有这么大的变化,料想即使相逢也不认识了。副题里说的是记梦,前面说的跟梦没有关系,都是在写这种思念之情。虽然语言有些直白,叙述性语言比较多。但是它情真意切。这也就弥补了叙述性语言的些许不足。

下片说梦,直接把梦点出来告诉你,“夜来幽梦忽还乡”,还乡之后,看到什么呢?看到的是“小轩窗,正梳妆”。梦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在小轩窗里正梳妆。这时候见面怎么样?“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啥相顾无言呢?从字面来看,是话太多了,以至见面了之后,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惟有泪千行。而实际上也暗合了梦境。最后两句转到现在,“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在埋葬她的那个日子、那个地方,我会断肠。肠断处在哪呢。在“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记梦词,不是真实的。第二个特点还是苏轼词的那种特点,比如说重字,象“千里孤坟”,“泪千行”。不去避它,而就这样随便地写来。另外一个特点:即使在这种凄寂的悼亡词里,他也不忘了自己本性里的那种轩昂、旷达、豪迈。比如最后两句的“明月夜,短松岗”。无论你怎么想,它都是很幽寂、凄冷的场面。但是读起来,总有一种浩荡的劲头在里边。所以这首词体现了词如其人的特点。什么人做什么事,那是有一定规律的,苏轼的词就有这样的特点。然而,他的特点不一定是优点,我们去学习他好的地方,我们自己写的时候,有些东西能避开的,或者说能改变当然更好。比如象这句“夜来幽梦忽还乡”,题目本来是记梦,在我看来这句话,虽然它是有用的,只是一种直接的交代,下片一开始把你拉入梦境里去,但是这个拉的过程,太直接,这一句大概费了一多半,因题目已经交代过了,完全可以用另外的一种表现方法,但是他就直接这么写来,这是他的特点。

苏轼还有另外一首词也非常有名,就是那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在他的词里,这首是比较流畅自然幽婉的一个调子。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很有意思,我记得看过一个电视剧《苏东坡》,其中就有这一段,还有一个讲苏东坡的电视节目,也有这么一段。说是当时他喜欢上了妻妹就是朝云,但是姐夫喜欢小姨子,好象有点不大说得过去。于是,他在回家的时候,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没有进去,沿着墙转了半圈,走到前门,就听见里边他的妻子和妻妹两个人在那里荡秋千,就为这么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而恼。也有的说,这是一次出外春游的时候,偶尔路过那么一个人家,听到里面有女孩儿笑。总而言之,不管哪个是真的,或者两种情况都没有,就是想象的。那么关键一点,他到底在写什么?上片是景物描写,“花褪残红”,后边要讲到的《望海潮》里,有一句话叫“梅英疏淡”。和这个“花褪残红”很相似。说明什么呢?说明花已经要开败了,红色已经渐渐褪去。“青杏小”。小杏子已经结出来了,这是暮春的景象。“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因为是春天,燕子飞回来了,这个“人家”景色很好,门前有绿水,或者门后有绿水,绕着半个人家,风景很美。“枝上柳绵吹又少”。阴历大概三月底或四月初的时候,柳絮才能飞起来,渐渐吹尽。“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问得有点奇怪,其实本意应该是天涯处处有芳草。但他不直接说,反而用反问句来表达。后来这句话被后人无数次引用,比喻为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是后人的引申意,和作者本意恐怕不相干。

上片就是写景。下片开始叙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在人家院墙外边,听到里边有人在荡秋千,一边游戏着一边娇笑。“笑渐不闻声渐悄”,这里作者故意漏了一个信息,漏了什么?就是他听到墙里有佳人笑,想看又看不见,于是只能躲在墙外面偷偷地听,听着听着人家不笑了,声音越来越远了。为啥呢?人家可能回房了。“多情却被无情恼”。埋怨自己多情,人家无情。其实人家哪知道你在外边偷听呢,如果知道你在外边偷听,不打你算怪了,还要为你再多笑几声吗?那不可能,所以你埋怨什么呀。那么这首词到底写什么呢?难道真得就是写一个人听到墙里有佳人,然后就在外边痴痴地听她笑吗?恐怕不是这样。他一定有自己本来的想法。他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闲愁。而这种闲愁,不是一般人的闲愁,是大才子的闲愁,是某种欲得而不可得的惆怅和无奈。他到底表达了什么,真的是两性之间的,还是有情人和无情人之间的?还是人生中某一点、某一时刻某一个情境下的展现呢?尽管后人有无数的推论和设想,但我想都不可信。只能是你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不管你怎么想,它都是很美的。